充电桩出海市场潜力分析 | 博泽研究
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逐步步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市场渗透率提升持续超预期,车桩比逐步下行,而欧美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政策补贴及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背景下,市场开始关注充电桩出海机会,本文主要梳理中欧美充电桩市场发展逻辑、海外市场竞争情况探讨充电桩出海市场增长潜力。
充电桩的分类及成本结构
充电转可以分为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交流慢充主要应用场景为家用,直流快充主要应用在公共充电领域。早年的充电桩交流慢充居多,技术壁垒不高,格局比较分散。随着充电时间缩短、充电功率提升,直流快充普及程度提高,价值量和技术壁垒门槛提升。
分成本结构看,充电桩(直流桩)元器件包括充电模块(IGBT、逆变器、变压器、整流器等)、配电滤波设备、监控计费设备、电池维护设备(断路器、熔断器等),以及其他元器件和设备(接触器、电度表、充电枪等),其中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核心设备和主要成本来源,占比整桩成本为45%-55%。
上游充电设备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海外充电桩市场增长驱动因素
欧美新能源汽车长期增长:
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230万辆,美国销量为63万辆,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欧洲和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将分别达到730万辆和310万辆,21-30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4%和19%。
欧美新能源车增长预期(万辆)
资料来源:IE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多数海外国家渗透率仍然较低。2021年欧洲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主要国家渗透率仍低于30%。美国渗透率更是仅有4.4%,长期看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21年欧美各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核心驱动因素——欧美车桩比较高,建设需求迫切:
中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相对成熟,截至22年9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149万辆,充电桩保有量448.4万座,车桩比降至2.56:1;截至2021年,欧美公共车桩比仍然较高,约为17:1。欧美国家与中国车桩比差距较大。
同时直流桩占比也有差距,充电桩行业交流桩技术壁垒较低,不需要充电模组,而直流快充能够满足公共区域的充电需求。目前国内的交流桩与直流桩比例为6:4,而欧洲慢充桩占比86.83%,美国占比80.7%,快充桩比例有望提高,行业规模有望响应扩大。
但从预测的角度,需要对未来欧美公共车桩比谨慎,中国充电桩保有量统计的是全部的充电桩量,公共车桩比在7.5:1的水平,差距仍然存在但并没有那么明显。而欧美市场私人充电桩占比可能更高,因此公共车桩比可能不需要达到中国的水平就可以支撑充电需求。
欧洲公共交流与直流桩数量
美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与车桩比
催化因素——欧美车桩比较高,建设需求迫切:
在充电桩建设落后的情况下,欧美充电桩支持政策不断加码,推动海外充电桩进入快速建设阶段。美国方面,去年11月基数设施法案,75亿美元要建设50万个公共充电桩,当前只有10万,快充桩只有2万,今年9月已经有第一批9亿美元资金释放。英国政策也比较典型,要求英格兰区域所有新建房屋,包括因用户改变而建造的带有相关停车位的新房,都必须配备至少一个电动车充电桩。
海外充电桩商业模式及发展情况
中外充电桩市场差异明显,海外充电桩市场竞争格局集中,商业模式多元化,产品标准较高,定价也比较高。海外车企买车不送桩。海外自用交流私桩占比更高。厂商毛利率方面,国内厂商出口海外市场,交流桩毛利率能做到35%左右,比国内高十几个百分点,直流桩毛利率更高。2021年,ABB、西门子等厂商在欧美市场充电桩硬件的毛利率达到40%以上;国内充电桩企业销售充电桩毛利率仅为15-30%。
竞争格局方面,海外目前由老牌电气大厂占主导,目前欧洲新能源充电桩市场以老牌电气大厂ABB、西门子和施耐德主导,2021年ABB在欧洲市占率为40%。而第三方独立厂商涌现,第三方独立充充电桩厂商以北美的Chargepoint和欧洲的EVBox销量规模领先。
海外充电桩建设虽有落后,但实际商业模式较为领先。欧美充电桩更注重高端充电桩的采购,对安全标准要求较高,用户付费意愿比较强。国内的充电桩厂商运营充电桩并不以卖充电桩为盈利模式(卖硬件竞争环境太恶劣),而是首先考虑引入流量,接入运营更多充电桩,获取数据再拓展后续服务。而海外企业商业模式包括:1)单独销售充电桩硬件;2)充电桩硬件+SAAS软件+运营服务(主导模式,典型的是美国的ChargePoint,软件收入能占到整体收入的20%);3)充电桩运营商。
从海外主要充电桩玩家业绩来看,当前均处于加速增长阶段。ChargePoint业绩加速放量,2021年业绩增速60%左右,22年Q1-Q2同比增速为102%、93%,今年以来收入加速放量;BlinkCharging体量很小,但上半年收入增长223%,收入也是比前两年更快;EVGo:今年增长90%,前两年增长70%左右,也处于加速增长阶段。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和年报,国信证券
ChargePoint是比较典型的海外充电桩新兴公司,可以从其发展现状窥探国内公司出海机会。商业模式上80%收入为充电桩硬件销售(主要为代工,资产轻),20%来自SaaS软件和零配件更换。业绩表现上,22H1收入同比+120.5%,同期美国电动车销量增速为63%。22H1营业利润尚未转正,综合毛利率为16%,其中充电设备毛利率仅为9.1%(去年为12.6%),订阅服务为36.9%(去年为41.2%)。相对轻资产的商业模式,海外的高盈利市场,尚不能完成盈利,主要是由于常年较高的费用投入拖累利润。
ChargePoint是软硬件结合的海外主流模式,跟国内主流运营公司星星充电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星星充电的充电桩很多为自营,而ChargePoint为轻资产模式,用户买了ChargePoint的充电桩,加入其运营网络,每个月订阅ChargePoint的服务,ChargePoint给予各种服务功能(例如:加入网络地图,更多车能找到充电桩;支付功能;差异化定价等等功能),客户包括学校、酒店、医院、机场、快递公司、网约车公司等。
由于这套效应的存在,有很高的网络效应,规模越大,越多充电站会加入到网络当中。国内外充电桩运营的区别在于国内的公司直接跟充电桩运营公司合作,让他们在自己的停车场运营充电桩。而国外的大公司会自己采购充电桩的硬件和软件,自己完成运营。
国内充电厂商出海机会
竞争格局方面,充电桩成本占比最高的充电模块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国内主流供应商包括英飞源、优优绿能、华为、永联等,单一主流厂商的市场份额可高达20%。而国内整桩竞争格局则较为分散,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市场竞争较充分。
竞争格局方面,交流桩是一种C端产品,所有的电力电子公司都有做交流桩的能力,但差一点在于C端产品的用户体验。直流桩方面,过去国内公司根本无法进入美国的直流桩市场,不认可国内的品牌,客户关注本地运营的团队提供保障,但现在能看到道通等公司在直流桩方面进行客户的突破。具体来看,充电桩出海壁垒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壁垒:认证标准(认证周期普遍1年以上)、网络安全与金融支付安全限制中国企业出海步伐。
2)品牌壁垒:中国企业普遍品牌竞争力较低,品牌溢价差,以ODM为主。
3)渠道壁垒:充电桩应用场景众多导致需求渠道众多,现阶段各企业主要围绕某一特定渠道。国内企业出海需要依靠经销商、代理商等合作方,如汽车经销商、代理商、电力公司等具备当期服务能力的企业。
4)售后服务:产品售后服务、使用过程稳定性及故障率是更多用户关注的因素。
目前来看,中国厂商在美国渗透率较低,在欧洲渗透率较高,中国品牌在欧洲私桩渗透率30-40%,公桩渗透率低于20%。
总结来看,充电桩公司中价值量占比高、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环节更有机会受益于海外市场的高增长,主要是直流快充领域和相应模块;海外布局早、已经通过认证、出货量占比高,能够率先在海外建立品牌和渠道的公司,盈利能力会更强(国内毛利20-30%,海外40-50%),与逆变器逻辑类似,海外占比高的公司更有优势。
evs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了解更多的行业资讯!
参展赞助/参会报名/媒体合作
参观服务/采购服务/会议注册
郑先生:020-89898329